我們常見的佛像有哪幾種
佛像藝術的出現(xiàn),是公元一、二世紀的事情。那是一種受到古希臘文化、印度文化和西域文化相混合的“犍陀羅”文化的產物。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在世時,是反對印度社會婆羅門教的偶像崇拜的。在佛教產生后的六百年間,佛教信徒一直遵循著釋迦牟尼生前的校訓,不立偶像崇拜,在印度史上,直到公元一世紀以前,并未見有佛的雕像和繪畫出現(xiàn)。佛像的出現(xiàn)和信仰佛教的希臘人后裔有著密切的關系,他們吧希臘諸神的藝術表現(xiàn)形式引進到佛教中,塑造了具有明顯的希臘人臉型的佛像,供奉在“伽藍”即佛教寺廟里,以形象的藝術形式來突出佛的神圣性。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的發(fā)展中,地方文化區(qū)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,大致可以分為漢傳、藏傳和南傳佛教,文化不同,佛像的面相造像也不同。佛教寺廟鐘的佛像也因為其身份不同,佛像的形象、材料、種類也不相同,佛像依其身份,可以分為佛、菩薩、明王、天等幾種。
首先,佛,在狹義上說,是指釋迦牟尼的意思。但是隨著佛教教理的發(fā)達,“佛陀觀”便分為法、報、應三身。大日如來為法身佛,彌陀如來為報身佛,釋迦如來為應身佛。諸佛的名字在經典上記載的,有盧舍那佛、大日佛、釋迦佛、阿彌陀佛、藥師佛、還有寶生佛、開敷華王佛、天谷雷音佛、阿閦佛、不空成就佛、多寶佛、定光佛等等是比較少聽到的,佛有時候稱如來,這是梵語多陀阿迦度的意思。然后,菩薩,有文殊、普賢、彌勒、日光、月光、虛空藏、地藏,以及隨侍阿彌陀佛的二十五菩薩、觀世音等,不勝枚舉。其中觀世音菩薩尤為著名,觀世音菩薩又稱觀世音大士、觀自在、白衣大士等。菩提兩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縮寫,也有譯成大道心眾生、大士、高士、覺有情等等。其次,明王,有不動明王、降三世、軍荼利、大威德、金剛夜叉等統(tǒng)稱“五大明王”。明王是擁護三寶、護持國土、保護人民的。有時現(xiàn)佛的忿怒身,以及光前的智慧來制服一切惡魔和障礙,看起來具有極恐怖的威嚴。如不動明王是大日如來,降三世明王是阿閦如來,軍荼利明王是寶生如來,大威德明王是無量壽如來,金剛夜叉明王是不空成就如來等的忿怒身。明王,大多屬于密教。最后是天,天的種類更多,形象較威猛的,有四天王、梵天、帝釋天等,較溫柔的,有辯才天、吉祥天、技藝天。另有所謂天龍八部、十二天、藥師十二神將,般若十六善神、觀音十十八部眾等,其中的男性均手持劍戟,身穿甲胄,勇猛異常;女性均美麗、高雅,好似仙女下凡。